資訊
歷經政企一體向市場主體轉型,至今基本已完成全面市場化運營,在自貢高新區由省級
升到國家級高新區的開發建設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點擊觀看視頻黨課
1934年10月開始,到1936年10月勝利,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的精神力量。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典范。縱觀整個長征的過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每一個戰略方向的改變,每一項戰略任務的確定,每一次戰斗勝利的取得,都無不體現出中國紅軍將士“大無畏”,不怕艱難困苦,永久堅持的精神。
今年是長征勝利88周年。我們回顧長征歷程,從長征精神中汲取精神養分,對于匡正個人的思想偏差,矯正人生航向,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公司改革攻堅的實踐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信仰馬克思主義、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寫在了黨的旗幟上。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三灣改編”確立“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堅持“支部建在連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政治建軍的基礎。在長征途中,面對艱難困苦時,紅軍官兵講的最多的話是“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面對嚴酷無情的自然環境,面對絕地斷糧等生死考驗,紅軍將士能夠克服重重困難,戰勝強大敵人,靠的就是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信念。
據史料記載,在紅一方面軍二萬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艱難可以摧殘人的肉體,死亡可以奪走人的生命,但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動搖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
1936年2月,紅四方面軍兵站部部長吳先恩,帶領一群紅軍翻越黨嶺雪山時,官兵們發現了不少凍僵了的戰友的遺體。吳部長看到露在雪外的一只胳膊,想走近用雪把這個戰友的遺體再埋深一些,卻發現這個戰友的拳頭里還緊握著東西,小心翼翼地掰開這個戰友的手一看,手里緊握的是一張黨證和一枚銀元,黨證上寫著:劉志海,中共正式黨員,1933年3月入黨。看到這一幕,很多紅軍戰士都明白了,那一枚銀元,是劉志海同志的最后一次黨費,很多戰士都留下了熱淚……吳部長取過劉志海的黨證和白洋,流淚說到:“志海同志,你的黨證和最后一次黨費,我一定替你轉交給黨!安息吧,同志!”從烈士入黨時間和長征時間來看,他的黨齡只有一兩年而已。一兩年,卻讓他深深記住了自己黨員身份,什么是初心?劉志海伸出雪堆的那個胳膊就是最好的回答。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象的。隨著時代發展,其思想內涵與時俱進,表達形式不斷創新,但其思想精髓則永放光芒。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共產黨人,需要持之以恒的堅定信仰,常補精神之“蓋”,做到“任憑風吹浪打,我自閑庭信步。”
不怕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品格。李大釗同志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時就指出,“犧牲永遠是成功的代價”。這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長征中得到充分展示。
在慘烈的湘江戰役中,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領全師與十幾倍于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在完成掩護紅軍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搶渡湘江的艱巨任務后,負傷被俘。在國民黨軍隊用擔架將他押往長沙時,他寧死不做俘虜,將流出來的腸子扯斷而壯烈犧牲,時年29歲(1905年1月30日-1934年12月18日 )。
無數犧牲的紅軍戰士,用鮮血給我們澆筑起了“不怕犧牲”的精神豐碑。正是有了這種精神,紅軍將士才能夠依靠落后的武器裝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擊退上百萬追兵阻敵。在新時代,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必須持續保持和發揚這種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
長征中,我們黨依靠自身解決了黨內問題,確保了黨的正確領導,這便是堅持獨立自主方針的結果。長征的勝利,是在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指導下實現的。從長征出發到血戰湘江,紅軍損失慘重,殘酷的現實已說明依靠以博古為首的臨時中央不能領導黨和紅軍完成歷史使命,這就是當時全黨面對的最大實際。
1935年1月,我們黨首次獨立自主地召開遵義會議,并作出一系列正確的重大決策。在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的積極推動下,會議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調整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從組織上保證了黨的正確路線得以貫徹執行。遵義會議后,在軍事上,毛澤東根據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實際,正確地指明了紅軍戰略轉移的方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紅軍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歷經艱辛,勝利到達陜北;在政治上,把長征的“大搬家”變成北上抗日,廣泛宣傳我們黨政治主張,同張國燾主張南下并分裂黨和紅軍的錯誤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人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運。經過一次次血與火的檢驗,我們黨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能不能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區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我們作為黨員、身在國企,干事創業更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摒棄一些錯誤的思想和傾向,用實績來回饋組織的信任。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以“救國救民”旗幟喚醒勞苦大眾;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使廣大農民自覺自愿跟黨走。長征路上,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衷心的支持和擁護,實現了偉大長征的勝利。
“半條被子”的故事:徐解秀家里一貧如洗,只有一張木架床,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蓋的是一堆爛棉絮,連一條完整的被子都沒有。女紅軍們在急行軍中丟棄了行裝,只帶著一條棉被,女主人就和3位女紅軍合蓋這一條被子、擠在這一張床上,而男主人就睡在門口的草堆上守護著她們。3位女紅軍在徐解秀家里住了幾天,同吃同勞動同睡一鋪,還幫著徐解秀帶孩子、燒火煮飯,閑時給徐解秀夫婦講革命道理。幾天后的大清早,女紅軍們要上路了。出門的時候,她們決定把這唯一的被子留給徐解秀夫婦,但夫婦倆說什么也不肯接受。3位女紅軍見說服不了徐解秀,就不由分說地把被子往床上一扔,抽身就往村外跑,徐解秀趕緊抱起被子,拼命地追了出去。她們在村口推來搡去,爭執不下。這時,一位女紅軍從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這條被子剪成了兩半,她拉著徐解秀的手哽咽著說:等革命成功以后,我們一定會來看你們,到時候一定要送你一條完整的新棉被。徐解秀顫抖著雙手接過這半條被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淚水嘩嘩地流了下來……徐解秀囑托丈夫一定要把紅軍姐妹安全地送出大山。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國有企業肩負著神圣使命,這些使命的完成僅靠我們黨員還遠遠不夠,需要我們團結身邊一切可以團結的職工群眾,同心協力、共克時艱,朝著公司改革發展的既定目標闊步前進。